新加坡无法在中美冲突中保持真正中立
在全球地缘政治的风暴中,新加坡如何驾驭大国博弈?选择中立意味着在经济与安全上避免与任何一方结盟。然而,新加坡对中美两大市场的深层依赖,迫使其采取务实外交。这不是中立性的试炼——而是实力的彰显。通过在供应链、科技与外交领域砥砺锋芒,新加坡并非规避站队,而是化被动为主动,让大国竞相争取其青睐。这不是中立——这是实力。

新加坡能否在动荡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保持中立?
前贸易及工业部长、现任教育部长陈振声在新传媒播客中指出,问题不在于选择站队——有时这由不得你——而在于让新加坡变得如此不可或缺,以至于各方都想分一杯羹。
陈部长的洞见凸显了新加坡务实的外交策略,但却掩盖了一个冷峻的事实:在中美之间深厚的经济与战略纠葛面前,中立不过是一场海市蜃楼。
中立承诺公正,但新加坡的现实与之背道而驰
由于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、战略及地缘政治联系根深蒂固,新加坡在中美贸易战中无法保持真正中立。
2023年,中国占新加坡出口的14%(830亿美元),进口的13%;美国则占出口的13%(760亿美元),进口的10%。
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(2340亿美元)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引擎,而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则充分利用新加坡港口的枢纽地位,2024年处理了3700万标准箱(TEU)。
新加坡支持美国主导的印太框架,如2022年启动的“印太经济繁荣框架”(IPEF)。这一由14国(不含中国)组成的联盟,旨在促进贸易与供应链韧性。
被排除在IPEF之外的中国,将其视为美国遏制其地区影响力的棋局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痛斥这是经济“脱钩”与“煽动对抗”的企图。
2024年,中国官媒点名批评新加坡在IPEF中的角色,暗示可能招致贸易报复,至今虽未见实质行动,但信号清晰:当最大贸易伙伴感到被背叛,中立不过是镜花水月。
在东盟走钢丝:平衡大国与区域挑战
在安全领域,新加坡依赖美国,尤其是在动荡地区维持威慑力量,这使其战略天平有所倾斜。
真正的中立要求疏远与美国的防务合作,但面对区域威胁——包括中国在南海对东盟的强硬姿态——这一选项几无可能。
尽管新加坡在南海没有主权声索,但其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,暗中配合美国针对中国主张的“航行自由”行动。这一立场在《2024年新加坡外交政策报告》中清晰阐述,引发中国不满,重创其中立形象。
作为东盟核心成员,新加坡致力于区域团结。然而,东盟内部裂痕——柬埔寨与老挝亲近中国,菲律宾与越南倾向美国——使中立成为外交雷区。
新加坡的真正策略:不是中立,而是实力
选择中立意味着在经济与安全上避免与任何一方结盟,但新加坡对中美市场的依赖迫使其采取务实外交。
偏向一方可能疏远另一方,而超然物外则可能使新加坡在全球贸易网络中被边缘化。
因此,新加坡追求“战略自主”——两面下注、多元化伙伴关系、保持最大灵活性。这种策略宛如一辆精密战车,游走于大国博弈之间,而不被任何一方完全吞并。
2023年,新加坡6000亿新元的经济在关税逆风中仍增长1.2%,彰显其非凡韧性。
新加坡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回避站队,而在于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枢纽,让大国竞相拉拢。
这不是中立——这是实力。